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番薯

和一位久未聚首的老友碰面,只見他臉色紅潤,精神清爽,前後判若兩人。近年這位朋友工作繁重,酬酢又多,勞累得身體每況愈下。原來去年他遇到一位好中醫,治好了老毛病,同時進行調理。

他找回健康另一關鍵就是改變飲食習慣,以薯類代替米飯,腸胃感覺非常好。

這當然道理,《本草綱目》說過: 「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藷(薯)故也。」非因健康,我本愛吃番薯和所薯類。上館子吃牛排配的焗馬鈴薯,熱辣辣填入牛油、酸忌廉和菜碎,絕對美味,啃白煮番薯也很享受。問題是薯類澱粉高,即使不加調料,也怕吃了發胖。見老友吃薯吃得如此健康,我做了點研究,始知番薯雖甜,但熱量比米飯低,內含的醣是直接化為熱量的,致肥元素比米飯少,絕對可以作主食。

想想也是,歐洲人和美國人都吃馬鈴薯,正如我們吃米飯。馬鈴薯原非歐洲人的主食,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帶回歐洲的,最初只是窮人填飽肚子的食品,但到了十七世紀就已成為歐洲最普通的主食,與麵包分庭抗禮。番薯之名為「番」,表示由外國傳入,中國番薯頗轉折的來歷。甘薯同樣是美洲土產,也是由哥倫布從印第安人那兒取得,帶回歐洲獻給西班牙女王。

西班牙商船後來把甘薯帶到菲律賓,當年稱為呂宋,明朝萬曆年間再由呂宋帶到廣東,再傳至福建,文獻明確記載。薯類粗生,很貧脊的土地也能生長,一直被視為賤食和窮人療飢的粗糧。

薯類近年是美國的熱門健康食品,因為纖維高營養好,而且薯含硒,據說可以抗癌,當中紫薯的硒含量更是番薯的十倍。現在市場上品種多了,在亞裔市場和唐人街連新鮮山藥都能買到。紫薯以前在美國很難買得,如今見於普通超市,稱為日本紫薯或沖繩甜薯。

兒時愛吃街邊小販的鐵桶焗番薯,母親常說: 「你們沒試過捱番薯的滋味!

」番薯真冤枉,滋味其實很好。以前我喜歡吃黃心番薯,甜得糖漿滲出,後來鍾情紫薯,像吃栗子。我一位朋友對植物很研究,糾正了我對紫薯的一些誤解。

原來紫薯不屬於番薯而屬於甜馬鈴薯。這樣一說,我就想起紫薯的質感果真似馬鈴薯,也沒番薯的糖膠質。

我另一個誤解是叫ube 的菲律賓紫薯,亞裔超市急凍包裝。最初我以為是芋,買來煮西米露,紫得非常漂亮。原來那不是芋,也不是薯;雖然叫紫薯,其實是一種藤生果實,似薯,粉質很重,是菲律賓人日常食料。那麼菲律賓的紫芋冰淇淋,材料應該是ube 而不是芋頭(taro)吧!又錯了,這位識的朋友說,菲律賓香芋冰淇淋的確用芋頭,只是添加人工色素變成紫。細讀盒上說明,果如是。奇怪,既然到處ube,何必香芋整色水?

話說回來,在《本草綱目》讀到「白薯蒸、切、曬收,充作糧食……使人長壽……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試以真正紫薯如法炮製,近日是我寫稿時的健康零食。

吳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