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星期五

時行感冒的預防方法

嚴耀堅

近日,H1N1流感肆虐香港,市民大眾都對事件議論紛紛,不少病人問我,中醫有否預防方法呢?該吃些什麼藥呢?

首先,流感是西醫的病名,在中醫學的病症歸類中,屬於外感病症中的時行感冒。時行感冒以時行病毒為主因,發病較普通感冒迅速,病症的臨床表現較為明顯,而且發病不分季節,有廣泛的傳染流行疫情,起病急驟,病情重。

首發症狀常見惡寒發熱,體溫在三十九至四十度,周身痠痛,疲乏無力。初起,全身症狀重而肺系症候並不明顯,一至三日後出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痛等,病情比一般感冒重,體力恢復較慢。

傷風感冒互稱

人們常說感冒、傷風,到底它們倆是否同一個病呢?

早在先秦時代的《內經》已經認識到感冒是由外感風邪所致。《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寒震,汗出,頭痛,惡寒。」至於感冒之名,則首見於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篇,有學者認為之後的歷代醫者沿用此名,並將感冒與傷風互稱。

銀翹散治風熱

但清代《醫學心悟》中指出,「其症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體痛。但脈浮緊、無汗為傷寒,脈浮緩,有汗為傷風。」另外更道:「一夏秋之間,天時暴寒,人感之而即發病者,時行寒疫也。亦有時非寒疫,而其人乘風取冷,遂至頭痛發熱者,名曰感冒。」從以上可以理解到,在古代,其實傷寒、傷風、感冒是分得很清楚的。

有發燒、頭痛頸痛、腰背痛、周身肌肉酸痛,的就是外感病症的主要表現,但作為醫者,發現患者的脈象是浮緊脈,而且沒有出汗的,就是「傷寒病」。而脈象是浮緩的,自身汗出的是「傷風」。在夏秋時期,受寒或受風,或由時行病毒所侵擾身體而致的才叫感冒。

很多病人在感冒時,都會自行服用銀翹散,到底是否正確呢?

其實,銀翹散是治療外感風熱證的主要方劑,其臨床表現為:鼻塞、流粘稠的鼻涕、發熱或者高熱、汗出口乾、咽痛、咳嗽痰稠等。如果有上述的症狀,可以考慮服用銀翹散。

但若病症的表現為鼻塞聲重、噴嚏、流清稀的鼻涕、怕冷,不發熱或發熱不高,無汗、周身痠疼、咳嗽,但痰色白而稀,那麼就不可服用銀翹散了。為什麼呢?因為以上的表現是外感風寒症,如果再使用銀翹散一類寒性的藥物,就會體內的寒邪更寒,有可能會讓病情加重。這個時候大家應該選用荊防敗毒散,辛溫解表,才是正確的。

有部分體質比較虛弱、易患感冒的病人,由於素體氣虛,患感冒後較難痊愈,怕冷較重,或發熱但熱勢不高、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倦怠乏力、咳嗽但無力將痰咯出,此時要用益氣解表的參蘇飲。而在平時,需要常服以白朮、黃耆、防風組成的玉屏風散,以增強固表衛外的功能,抵抗外感病邪的入侵,以防感冒。

香港的氣候屬於亞熱帶沿海氣候,生活於此,容易染濕邪;但香港人又常出入空調環境下的冷氣空間,易於攝冷;平時又喜愛煎炸香脆食物,熱邪易襲。因此患感冒時常見寒熱夾雜夾濕的病症。不但發熱、疲倦、怕冷、口渴,而且鼻塞聲重,痰黃粘稠、尿黃赤、大便祕結。此時需要用雙解湯加藿香、佩蘭,解表清裏祛濕。

方藥有所區別

預防時行感冒,大家需要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注意防寒保暖、勞逸適度、調養精神、重視傳統健身運動、飲食調養和中藥預防等。

據研究服用預防藥物後一般可使感冒的發病率降低50%左右。主要的藥物有貫眾、大青葉、板藍根、藿香、佩蘭、薄荷、荊芥等。

不過隨着季節的變化,預防感冒的藥物亦有所區別。如冬春季用貫眾、紫蘇、荊芥;夏季用藿香、佩蘭、薄荷;時邪毒盛,流行廣泛用板藍根、大青葉、菊花、金銀花等。常用食品如蔥、大蒜、姜、食醋亦有預防的作用。

在這盛夏的季節,可選用佩蘭六克、薄荷六克、板藍根六克、夏枯草六克、荊芥六克、金銀花六克煎水作飲料,作為預防流感的方藥。當然,讀者也可諮詢註冊中醫師為你調配更適合個人體質情況的預防感冒方劑。

另外,有呼吸道病徵病人需要配戴口罩、注意休息及均衡飲食;多食蔬果、補充水份,少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及生發的食物。

嚴耀堅

香港註冊中醫師

中國國家執業中醫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博士研究生

現職

Human Heath 盈健醫療.盈健堂中醫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