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TST 新德里士多

新德里士多

尖沙咀重慶大廈商場 22及 26號鋪
2369 3038
9am- 9pm

絕大多數香港人,來重慶大廈只有一個目的:上樓吃咖喱。
甫進商場,就一支箭飆往電梯口,登樓找館子去。沒怎麼留意下層的事。
下層右邊巷子的最盡頭處,有間新德里士多,如非特地前往,幾乎不會踏足。
三十多個年頭,就只得印巴人光顧,和香港人彷彿離天隔丈。
然而,這港人不理的店子,其實離我們不遠。尖沙咀、銅鑼灣幾家五星級酒店,都來入香料做咖喱。
在著名印度餐廳 Gaylord吃一味香草燴雞豆、印式薄餅,香料、扁豆、胡蘆巴葉、麥粉全是她供應。
重慶森林,原來藏着良品。還藏着和你和我和他一樣的奮鬥故事,有待你除下有色眼鏡,一起發掘。

一年一度,拜見阿芳素。

往新德里士多,要穿過重慶大廈狹窄的巷子,途中不無心驚膽顫。
門外幾個印巴人,一見有人內進,便追着來嘰哩咕嚕派傳單。巷內迎面而來的幾個非洲黑人,瞪着凌厲的目光,總似不懷好意的。好不容易掙脫內心恐懼,一鼓作氣走到了巷子盡頭,幾個印巴人圍在士多門外。要到放眼繽紛印度貨色,惶恐心情才被好奇取代。士多佔兩間鋪位,一左一右相對。左邊百來呎,盡是香料醬汁牛奶麥粉薄餅豆類,五顏六色琳瑯滿目。右邊約一百呎,滿目牙膏浴油護髮日用品,偶見鬼馬包裝,像披紗跳舞女郎肖像、濃密鬍鬚型男嘜頭,有趣有趣。旁邊酒架,威士忌拔蘭地冧酒氈酒,來自印度數一數二的國際級酒商。中間通道也有寶,攤放剛從孟買空運過來的蔬菜水果。
最最最吸引,是剛好當造的 Alphonso阿芳素芒果,此乃印度百多款芒果品種中最馳名最好吃的,味道也冠絕全球,每年只五至七月出產,時令一到,印度人齊齊湧來購買,滿足一整年的渴望。
店家整箱整箱地置於當眼處,一箱十二個,才賣百多元,芒果金黃色帶青,飄出異香,閉上眼把鼻子湊近一聞,可惹來錯覺,以為到了印度市集。印度顧客果真托起一箱就往付錢,自命識食的港人,卻不認識。

放大圖片

貨品應有盡有, Jackie更說買滿二百五十元,就可免費送貨。

放大圖片

這印度女士,芒果一買就是兩箱,還一面說過造後就沒得吃喇。

放大圖片

採訪數天遇到唯一本地中國人顧客 Patrick來買香料。

尋寶,最緊要識揀。

正在門外徘徊,猶豫是否入鋪之際,店內傳出一把流利廣東話聲音。
「有咩想知,睇我幫唔幫到你?」
聽到廣東話,一切疑慮消除,踏步進鋪探頭一看,一個黝黑光頭的男人,坐在門後的收銀處咧嘴而笑。
他是第二代店東 Jackie Brar,四十三歲,百分百印度朋友。聽聲音,絕對猜不到他不是中國人,更猜不到原來是個身形健碩、手臂有紋身、耳朵穿了一對銀環,狀甚不好惹的印度男人。
本來消除的疑慮,一下子又湧回來。奈何腳已踏進去,人又已露面,惟有硬着頭皮頂硬上。猜不到的是,惡形惡相的他,竟又主動打開話題。
「想買乜嘢?印度腰果、綠豆出名夠香,做腰果炒雞丁、煲綠豆沙最啱喇。想食咖喱又怕麻煩?買呢啲現成 Masala香料粉啦,配雞配魚配蔬菜,有齊唔同配方。連煮都怕麻煩?咁就買呢啲咖喱配料啦,擺入微波爐一叮就食得。」 Jackie見我一個中國人盲摸摸,怕我走寶,一路從旁講解,惡漢原來很體貼。
他說,士多每月從印度運來一個貨櫃的食品和日用品,逢周五再有新鮮蔬果空運過來,想買生果,星期五最好。至於其他雜貨小食,幾時來買都得。
但印度貨,不懂選擇,怎買?猶豫之際,他又熱情地親身推介。

放大圖片

Paneer Makhani北印度芝士番茄咖喱$16.5
好多印度人食素,所以咖喱配料通常係蔬菜,芝士番茄洋葱蒜頭青椒,夠豐富啦。

放大圖片

Alphonso芒果罐頭$25
九十幾 percent芒果肉,加少少糖同檸檬酸,食落都幾新鮮,冬天咪食佢囉。

放大圖片

Tea Masala印度香料茶$18
由好多種香料溝成,你聞吓幾香!加落奶茶度,包你鍾意飲。

放大圖片

阿芳素芒果約$130/12個
吃時有一朕獨特印度式芳香,極具風味。店家價錢按每批次質素而定,相當均真。

放大圖片

印度茄瓜$18/1磅
細細粒,但係味道好香甜,同中國出產嘅唔同種 o架。

放大圖片

Amul Ghee印度酥油$58
嗱,煮咖喱時,爆啲洋葱加佢加牛奶落啲香料度,即刻搞掂。

放大圖片

Amul Milk印度鮮奶$11/1公升
全脂奶嚟,夠香滑,比雀巢奶白滑啲 o架。

放大圖片

Basmati Rice印度長米$100/5千克
來自印巴接壤嘅旁遮普,形狀細長,煮出嚟好香,質地軟熟又一粒粒分開,你哋做 fried rice都啱 o架。

放大圖片

Mixed Pickle什錦醬汁$12
芒果青椒蘿蔔加啲芥菜酸醋呀咁,幾惹味 o架,點乜都得,等於你哋嘅 XO醬。

放大圖片

Henna散沫花染劑$18
天然染料嚟,印度女人畫手嘅呢,亦都可以染頭髮。呢幾年多咗中國人嚟買。

放大圖片

Kingfisher啤酒$10
喺印度好出名,地位等於中國嘅青島。順喉、麥味濃,好多印度餐廳都有得飲。

他們在這裏打拼,卻不屬於這裏。

來這裏購物,起初似歷險,但遇上樂於助人的 Jackie,卻肯定是有驚無險了。
但,為何中國人不來?
答案很簡單,從來不知有這店子嘛!也是因為,實在我們最多只吃咖喱,對印度其他一切,由食物以至人,都幾乎一無所知,也沒多大興趣。一切只因非我族類。但其實,上一輩印度人,和你和我父輩的經歷很相似。都是離鄉別井,都是異鄉打拼,都是遭人白眼,都是期望有朝一日,捱出一片天,然後衣錦還鄉,甚或,他們有些經歷,比我們更豐富,更深刻。像新德里士多,也是這典型。這士多,最初由 Jackie的父親 Mukhtiar Singh Brar及其妹夫 Karam Singh Khosa合力開辦的。
Mukhtiar是傳統印度男性,典型錫克教徒,二十一歲離開印北家鄉。「最初言語不通,一個中國人都唔識,惟有喺印度人圈子找工作,結果由鄉里介紹進文華酒店當門僮。」今年已七十四歲的 Makatiar說。那年頭,難求一份工,更遑論是印度人,他們每天穿著禮服,守在酒店大門口,人客要進去,說說 welcome,躬身開門,來賓通常會給些零錢當小賬,收下又回句 thank you,僅此而已!但這門子職業,看似優差,事實卻不盡然。
卑躬逢迎的生涯,到底不輕易,加上身為異鄉客,心底不無自卑感。人客的冷面,富人的氣焰,加上舊時代中國人對少數族裔認識不深,上上下下,都對他們頤指氣使,歧視的傷害,天天加深。民族差異帶來的疏離感,是個沉重包袱,「不想再待在這裏」的念頭,與日俱增。
他們心繫家國,但家鄉太窮困,也回不了去。於是想到做生意,開一家小店,自己當老闆才能擺脫受人使喚、遭人白眼的日子。

放大圖片

Jackie幼時跟父母合照。

放大圖片

酒店工作的陳年舊照,一併記載了酒店舊貌。

放大圖片

印度人皆以曾往金廟為榮, Mukhtiar(左)也不例外。

放大圖片

年輕時,初到香港,坐在開蓬車上留影,事事新鮮。

放大圖片

文華酒店門外,妹夫 Karam職級較高,制服亦較隆重。

放大圖片

當年隔鄰快餐店開業, Mukhtiar(左)跟老闆 Mr Butt打招呼合照。

放大圖片

搬來重慶不久, Mukhtiar(左)及 Karam(右)鄭重其事拍照留念。

一份屈辱,從未忘記。

於是,二人勒緊褲頭,當門僮之餘,又到印度領事館當兼職司機,務求盡快儲足開鋪頭的龐大資金。
「我哋儲足九年,才儲夠本錢,辭掉門僮工作,喺尖沙咀金巴利道開咗一家細細嘅印度雜貨店。」 Mukhtiar說。
時維 1970年,這小店,名曰新德里,絕對是命根,二人也悉力經營,從家鄉 Moga省及鄰近的旁遮普邦,將自小認知為最好的香料和農產,一批批安排船運到港,當年尖沙咀一帶,極多印度人聚居,名氣很快就給傳開去,印度同鄉紛來光顧,可算站穩了腳。到 1973年,已賺到充裕資金,一擲四十萬買下當時屬頂級商鋪的重慶大廈現址。
其時同類店鋪委實不多,規模相若的,數來數去,僅銅鑼灣霎東街大東公司、尖沙咀厚福街印度商店。生意算是比較易做。
終嘗飽暖。下一步,跟普天下移民一樣:衣錦還鄉。

放大圖片

當門僮時儲下的零錢,想不到是屈辱的印記。

放大圖片

Mukhtiar已待在香港五十年。

每隔一兩年,銀根鬆動,他倆就帶着真金白銀回鄉,接濟親屬、買田、起屋。反而作為生活重心的香港,除了鋪頭,從不投資。縱然已經娶妻生子,入住政府公屋,但他們從不視此地為家,根本無意落地生根。
那時, Mukhtiar家住紅磡家維邨,和家住柴灣興華邨的妹夫 Karam,不時互相傾訴回國安居的期盼。異鄉客的疏離感,一直揮之不去。店子也只做鄉里生意,幾乎沒中國人光顧,他們也沒主動結識一個中國人。
時光冉冉消逝,十年、廿年,至 1990年,店子營運第二十個年頭,年過半百的妹夫好拍檔,患癌過世,沒能如願回印度終老。獨剩 Mukhtiar一人,守着那未了的心願。後來,他也意興闌珊,店子交第二代 Jackie接棒,除了返錫克教廟,平時多留在家,每年入秋以後,更索性收拾行囊回印度老家,長住四五個月,只春夏兩季,印度酷熱,才在香港。
對於當年的屈辱,他一直記在心中。請他捧着舊日當門僮收下的小賬硬幣拍照時,老人家忽然動怒。「 I am not beggar!我唔係乞兒呀!」原來內心的傷疤,至今還在隱隱作痛。

放大圖片

Mukhtiar間中返鋪頭「巡視」, Jackie孝順,會認真報告一二。

放大圖片

現時爺爺最大的快樂,是一家人回家鄉度假小住。

放大圖片

Navdeep(左)是 Jackie之子,十五歲,讀英皇佐治五世學校。

他們在這裏成長,要在這裏起飛。

傷痛。或許始終身不在國,仍感寄人籬下。
但他不知道,他的下一代,儘管皮膚臉孔,仍是個百分百印度人,但心,已在不知不覺間,悄悄改變。
像每隔數年, Mukhtiar總會要求兒子 Jackie、孫子 Navdeep,三代同堂回鄉探親,站在早年買下的六十三公頃田地前,攬頭攬頸拍照留念,光宗耀祖,躊躇滿志,但新生代,卻不這樣想。「佢個孫香港土生土長 o架!知幾多印度嘢吖?當旅行之嘛!」 Jackie說。
同樣在港出生成長的 Jackie,跟九十後兒子有點不同,他剛好介乎兩者之間,被兩股心態拉扯着。回鄉對他來說,一方面當是偷閒遊埠,另一方面卻因父親衣錦還鄉而感到有強烈使命,要承襲父輩創下的佳績。
其實自 Karam姑丈過世,老父又退下來。 Jackie便自覺家族重任已扛在肩上。同時他亦意識到,作為土生兒的移民第二代,他跟父親最大的分別,是與中國人的關係。
「我自幼住公屋長大,見中國人多過見印度人;中學讀銅鑼灣嘉道理爵士學校,同學一半係華人。喂,我雖然流住印度血統,但我都係老香港喎!」
他在平民社群混大,和本地人一同成長、一同經受社會歷練,少許歧視,間或也有,但他早已將之消弭於無形,不作一回事。
反而,他習染了香港人爽朗、快捷靈活的特質, Jackie這名字,也是為了方便大家而起。「我個名本來叫 Balkar Singh Brar,但係咁蹺口,咪改個易讀啲嘅英文名囉。」

放大圖片

當眼處掛着一禎照像,是 Mukhtiar最懷念的妹夫 Karam。

放大圖片

贊助尼泊爾會活動,獲頒獎座。

放大圖片

宣傳也重視,印製大量洋酒海報增加曝光率。

放大圖片

跟隔鄰中國雜貨店老闆 Joe哥相熟,愛以廣東話互相調侃。

擺脫覊絆,奮力拓展。

他沒有傳統的覊絆,父輩封閉的營商手法,他覺得不合時宜,接手以來,着力跟外界接軌,零售之餘,兼營批發。中國人即使沒來過士多幫襯,但不知不覺,已間接吃過他們的產品。蓋因城中不少著名餐廳,都是找 Jackie取貨的。亞士厘道名氣印度餐廳 Gaylord是老熟客,大眾化連鎖店 Curry in a hurry,同樣定期跟士多購置香料、芝士、麥粉。尖沙咀、銅鑼灣幾家五星級酒店,亦不時派買手來進貨。
「邊間唔方便講啦!費事招惹行家搶客呀!」他輕易一句就把話題轉過去。
他比許多香港人更懂做生意,批發之餘,兼營貿易,獨家代理好些名牌產品。印度 Amul鮮奶和牛油,又鮮又滑,不少酒店廚師都用來調製咖喱的。加拿大麥粉 Durum,纖維高、韌度足,意大利廚師愛用它來做 pasta,印度廚師也嘗試用來做 Roti。還有印度威士忌和啤酒,他更視為代表作。
「你知嘛,全印度 no.1嘅啤酒就係呢隻 Kingfisher,本來香港已經有人做緊代理,但做得麻麻哋,我同印度嗰邊保證,孭到佢哋個 quota,冇幾耐,個代理權就轉咗俾我。」他說起來,帶着幾分香港人的牙擦本色。

放大圖片

鋪內三位夥計都是巴基斯坦人,種族問題?他們說 We don't care。

放大圖片

寫字樓供見客用,陳設整齊,並設酒櫃隨時奉客。

放大圖片

2003年赴北京擺展覽做推廣。

放大圖片

自家貨車出動頻仍,送雜貨、送酒、往返倉庫和鋪頭。

他把新德里士多,由從前只做印度鄉里生意,一下子轉到不同國籍客人眼前,青出於藍勝過父親。
對香港的觀念,二人也大相逕庭,他把香港視為家,不單斥資買下居屋,三代同住。還大舉投資。 2004年,在葵涌買下四千二百呎倉庫。 2005年,買入棉登徑寫字樓。 2010年,葵涌再添置第二所倉庫,面積同樣四千二。幾項投資,不單可以做生意,這幾年,也不知升值多少倍,眼光獨到之處,比你我更加香港人。
「做生意最緊要靈活,要開放。仲講乜嘢我印度人你香港人,而家地球村啦!我個仔都讀國際學校啦!未來嘅策略,係要放眼全球,做多啲貿易,要邁向國際市場。」 Jackie的國際視野,正是來自重慶大廈。
這看似陳舊落伍的場所, 2007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範例」,每天吸引各式人種,進行各種交易,熱鬧蓬勃,兼容並蓄,和平共存。
當世界拉得近時,共存,也許是人類刻下最重要的課題了。下次再去吃咖喱的話,不妨邁開步伐,放開眼光,四處逛逛,把自己融入這地球村之中,定會發現,世界,原來可以更遼闊。

放大圖片

Karam姑丈過身後,其女婿 Kulbir(右)開始來幫忙,延續家族的互助精神。

放大圖片

錫克廟祈禱會、尼泊爾會活動,新德里士多都曾贊助食物飲品。

放大圖片

兒子不諳廣東話, Jackie不擔心,說情願他學普通話,將來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