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2385 7939
營業時間: 11am-12mn
獨沽一味賣一款食物,很多食肆老闆會告訴你:不行,香港鋪租貴,沒可能。
在佐敦渡船角的添記,堪稱是奇蹟。位置不就腳,幾十年來賣同一款法式潛艇三文治——法式長麵包、越式餡料,依然獨步香港經年,如泰山不倒。
豆腐膶小店已易過三手,由越南華僑到現在的華人老闆,經歷過香港越南難民聚居的年代、製造業北移的轉變、港人自救創業的勇敢。
一轉眼,數十年過去了。不變的,只有一份三文治。
一眼睇晒外賣店
香港鋪租貴,小店相對負擔較輕,所以百來呎的店子成行成市。添記是其一。
她的舊鋪是現時同街在街口位的便利店,當時更小。鋪位一開三,她佔其一。後來業主加租,她搬過兩個鋪位,最後遷來現店,已較舊時的要大,有三百平方呎,可以將原本在樓上另闢的微型廚房設在店後。
但大了一點,還是一眼睇晒。雖然蚊型,卻位盡其用,五臟俱全,器具、佈局都蘊含着做小生意的大智慧。
不鏽鋼櫃放置雜物,櫃面兼做小枱,人客可坐着吃,也可在等外賣時坐坐。
自助式汽水櫃,有大路紙包飲品,也有越南、法國啤酒,等三文治時無聊,看看又會多買一支。
可揭式工作桌,揭起是進出門口,放下便做三文治,前面加塊膠片,防止飛沫橫飛。
十四吋電視機,衛星接收,除本港電視台,還可接收七個大陸電視台,是老闆唯一的「伴」。
雜貨架放了泰越入口春卷皮、檬粉、涼果食品,超市也沒有,不少越南人會專登來買。
計時器,本用於統一烘焗時間,但老闆經驗豐富,麵包烘好沒有,一夾即知,故已停用,但又不捨得棄掉。
三文治焗爐,溫度掣已壞,但用開有感情,不捨丟掉,寧願自己將就。幾十年來,老而彌堅,仍能焗出人見人愛三文治。
雪櫃放了肉餡,有柯打便會取出來夾麵包,保持新鮮。
兩個石油氣單頭爐,用來煮肉火力猛,又穩陣。但開行時熱力四射,老闆只好硬着頭皮捱熱。
碎肉機,舊的壞掉,才換來這新的,餡料中的嚼肉,就靠它把豬肉和豬肝攪碎做出來。
壞了的刨絲機,還用膠袋包住不捨得丟掉。
一啖食晒七種味
丁方大的小店,賣的是獨沽一味三文治,卻獨步全港,怪不得雖然添記亦有賣即食麵、越式春卷甚至咖啡、奶茶等,但其實來客全都是為了這一份三文治,不然店子的全名也不會是「添記法式三文治」。
這份三文治,蔡瀾形容為「好吃得厲害」。這份咬一口便能吃盡七款餡料和兩種調味的三文治,究竟有多好吃?讓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內裏有些甚麼乾坤。
七味潛艇•簡單不簡單。
添記所賣的三文治,就得一種款式,只分大(約十六吋長),和小(八吋長)。看似簡單,其實一點不簡單,講的都是耐性和經驗。
耐性,是每日就七種餡料洗洗切切的刻板鍛鍊出來;經驗,累積自追溯不到創業年期的越南華僑。
這三文治,由上世紀越南船民引入,原身是十九世紀、越南還是法國殖民地時、當地人發明出來的越式三文治 banh mi。以長法包夾着醃菜、扎肉等簡單餡料的三文治,在越南一般以車仔檔形式推售,有客人買,才將麵包烘脆,再夾入餡料。
添記的做法,因應環境而不同,餡料加多,法包預先切開,再順序放入鹹豬手肉、五香腩肉、嚼肉和扎肉。要順序,因為鹹豬手肉、五香腩肉都是切碎的,適宜做內餡。而嚼肉和扎肉則是長條片狀,裹在外層,能蓋着肉碎,不易流出。
客人來買時,便在三文治上噴水,然後放入焗爐烘熱。焗多久視乎爐溫,客人多時焗爐長期維持高溫,兩分鐘即成;客少時,爐溫低,便得焗它五分鐘。不用計時,只憑經驗用包夾感受麵包的脆度。
三文治焗熱後,外表金黃香脆,肉餡微熱,這時才夾入帶水分的番茄片和青瓜片,然後塞進秘製紅蘿蔔絲封密三文治口,餡料便保證不走位,不外洩。再淋幾滴美極,撒一層胡椒粉。大功告成。
客人拿到新鮮熱辣的三文治,一張口便嚐盡鹹、甜、酸辣、軟、硬、爽、脆、鬆各式滋味和口感,豐富、惹味、獨特。
一人做晒 one-man band
無論何時惠顧添記,你都只會看到一個人一腳踢的情景。招呼、製作、收銀;閃身入廚房準備食材或清潔。一個人守着一間店,朝十一晚十二,只有電視機作伴。以為他是孤軍作戰?錯了。店裏這個人,其實不是一個,而是兩個。
范季浩和許穎頤,本是朋友, 1993年合資將小店頂下,成為添記的老闆。只不過店子採取輪更制,店面永遠只由一人當值,才讓人錯覺是 one man band。
「店子開朝十一晚十二,一個人做不了十三小時,所以兩個人夾份做。上一手都是兩公婆一起做的。」范季浩說。
上一手老闆姓陳,是越南華僑,而創業的老闆已無從追溯,只知道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越共統一越南,越南華僑逃難來港,不少聚到渡船角,估計添記就是在這一頁歷史下紮根香港。
許范能夠成為第三任老闆,全因許穎頤居於渡船角。他知道上一手老闆有意頂讓,碰巧他工作的公司管理層換班,情況立立亂,令他萌生退意。便問朋友范季浩,可有興趣合作做生意。
「那時我在五金廠打工,但大陸開放改革,工廠不斷北移,擔心有日無工做,自己學歷又低,便拿出畢生積蓄博一鋪。」范季浩記得。
就這樣,這兩個在工作上同樣面臨危機的人,合資二十萬,當起老闆來。
許穎頤強調:「絕對不是立心要做老闆,做人不過為搵食,那裏能解決兩餐一宿便到那裏去。」
兩個男人,那時俱是四十許,有家有室,半途下海,跳上添記這條船,也不知前途如何,唯一可做的,是同舟共濟,互相合作。
為免在工作上爭拗,他們約法三章,協定工作範疇。
例如輪更制:兩個人隔日輪流開鋪,工作至下午一時半,另一位便接更;到晚上七時半,早上開工那一位再回來接手,直做到關店。煮肉、刨蘿蔔絲等工作,亦很自然地按更期輪流去做。
「輪流做,大家每日都是做咁多,星期日又輪休,公平又實際。」范季浩說。
公平實際?合作做生意,最怕人心難測。「吞噗」偷懶穿櫃桶,該如何監察如何制衡?
記者去了添記五天,發覺二人都很守時,接更時間還未到便出現,亦會自動自覺去做該做的工作,不用監察,也不需制衡。
「既然決定合作,準要按規矩做。我丟下工作不做留給他做,他做不來、做不完,最終大家死路一條。」范季浩說。
也是的。兩個男人,為了討生活才合作,做得好有錢齊齊搵,做不好,大家沒着數,道理就這麼簡單,只是旁人想得複雜。
但這樣輪更,兩位仁兄絕少同場出現,十多年來,見面都是交接工作,沒有甚麼交流,有時甚至連招呼一聲也沒有,一切默默進行。
「男人老狗,不會像女人一樣說三道四;生意做了十幾年,亦沒有甚麼新鮮事要講。」范季浩說。
但別看兩個大男人沒三兩句,默契和體諒,還是在尋常生活中瞥見。
像有人病倒,另一位就會自動頂上做足全日,毫無怨言、也不計較。「託賴我倆都很少病痛。」范季浩笑嘻嘻道。
他還說,見得少,反而沒甚麼機會摩擦,只一條心把三文治做好,才是正路。
「鋪頭一直有班熟客,我們依足上手教的去做,連供應商都沒換過。味道不變,客人便有信心。」
不過這班熟客,數量一直只夠兩位老闆維持生活,初期他們一直在捱。直至 1995年,蔡瀾在專欄推介,生意額才一下子提高了三成。由開初無糧出,到往後每人開始分得四五千、七八千,日子總算得到改善,店子也出了名。
「名甚麼?還不是小店一間。其實蔡瀾寫完,都只是瘋狂了一個月左右,之後客人雖然有所增加,但都只能算是平平穩穩。」范季浩謙遜過後續說,「不過有人讚總開心。」
是該開心的。吳鎮宇、黃宇詩、劉美娟、張崇德等明星都吃他們的三文治,人客雖然不是日日幫襯,甚至一年才露一次面,但勝在客量廣,而且多年來大家一想到食越式三文治,就只想到添記。近年不是沒有同類的店開張,但總是做不長,也不及她做得好。
「現在《 Openrice》我們已有超過一百五十個好評!」寡言的許穎頤說。
雖然他經常叫記者不要報道他的全名,所有私人問題,即使簡單如「當年太太是否支持你創業?」他都拒絕回答,但這一句話就足以聽出他並非如他所說「當打份工而已」,他的心底裏不知多為自己為店子而自豪。
「我們只是平凡人,不貪心,不跟人比較。人家吃鮑魚,我食鹹魚亦無不妥。只要做好自己,養活家人,客人又欣賞,已經足夠。」拍檔范季浩說。
兩個平凡的男人,就這樣甘心知足、與世無爭。十七年來,在沉默的相處當中,心照不宣,合力把這潛艇駛向風平浪靜的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