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葡萄酒的分類

前一陣子我已經有介紹過酒的分類;在酒的領域中,葡萄酒應該是擁有最多面貌的吧!首先我們再看一下酒精發酵的公式:

這個公式雖然簡單但是很重要,各種不同類型的葡萄酒都是由它變化而來。現在來介紹各種型態的葡萄酒:


一.靜態葡萄酒(Still Wine)
葡萄酒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葡萄汁經過發酵釀製而成的酒精性飲料;如果不保留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的話,就是靜態葡萄酒;我們平常看到的葡萄酒大多數是靜態葡萄酒。釀酒酵母本身是一種微生物,它也無法承受太高的酒精濃度,因此一般葡萄酒發酵到酒精濃度14、15 %左右就會停止作用,大部分靜態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在8~15 %之間。

如果依釀造方式和成品顏色的不同,靜態葡萄酒可區分為三種:
(一)白酒(White Wine):用白葡萄或紅葡萄(紅葡萄的果肉也是白的,只要小心輕柔地壓榨,紅葡萄也可以產生無色的葡萄汁)榨汁,只用葡萄汁進行發酵即可釀出白酒。
(二)紅酒(Red Wine):理所當然用紅葡萄(或稱黑葡萄)才能釀成紅酒。由於紅色素存在於葡萄皮,所以紅酒最普通的釀造法是把紅葡萄連皮帶肉絞碎,然後連皮帶肉浸泡著葡萄汁進行發酵以萃取出紅色素;在這同時,葡萄皮裡的單寧酸(Tannin)也一併被萃取出來。單寧酸是組成紅酒味覺結構的要素之一。紅酒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在台灣已成為葡萄酒的代名詞;像我向人家自我介紹我在銷售葡萄酒的公司工作,很多人就會說:「哦!你們公司在賣紅酒的,.. . 」。
(三)玫瑰紅酒(Rose Wine):把紅葡萄連皮裡的紅色素一起榨出來,用這樣的葡萄汁進行發酵,或把紅酒的浸皮發酵時間縮短都是玫瑰紅酒的釀造法;當然紅酒加白酒也可以調出玫瑰紅酒,不過在一些國家這種做法是不允許的。玫瑰紅酒處在紅白酒的模糊地帶,紅酒、白酒的特色都有一些,所以常有人建議當你不知道要選擇紅酒或白酒時,就挑玫瑰紅酒吧。甜的玫瑰紅酒並不常見,大部分的玫瑰紅酒是不甜的。至於台灣消費者最熟悉的公賣局(註)「玫瑰紅酒」其實不算是一種正規玫瑰紅酒,而是下面會介紹的「加味葡萄酒」。


二.氣泡葡萄酒(Sparkling Wine)
「氣泡葡萄酒」顧名思義就是會冒氣泡的葡萄酒。要使酒中含有二氧化碳的做法有很多方式,有來自發酵自然產生的「香檳釀造法(Methode Champagne)」、「瓶中發酵法(Bottle-Fermented)」、「一次釀造法(Methode Rurale)」、「槽中釀造法(Cuve Close或稱Tank Method)」;或者是人工加壓將二氧化碳打入葡萄酒中,像製造汽水一樣,是最便宜的方法。氣泡葡萄酒也有白、紅、玫瑰紅等不同色澤,不過紅氣泡葡萄酒很少見。

香檳酒是最具代表性的氣泡葡萄酒;要注意的是,只有法國香檳區依法規生產的氣泡葡萄酒才能稱為「香檳」,其他地方生產的一概不能稱為香檳,更不用說超市裡一瓶賣幾十塊的果汁汽水。


三.加烈葡萄酒(Fortified Wine,或Liqueur Wine)
在葡萄酒中添加烈酒(通常是用當地葡萄酒蒸餾出來的白蘭地)的話,就成為加烈葡萄酒(或稱為「酒精強化葡萄酒」)。由於加入了烈酒,所以酒精含量會比一般葡萄酒來得高,約17~24 %。

很多加烈葡萄酒是帶甜味的。剛剛提到過酵母無法承受太高的酒精濃度,因此如果在葡萄汁發酵過程中,甚至是還沒發酵時加入烈酒的話,酵母會被殺死而中止發酵,還沒被發酵的糖分殘留在酒中,所以喝起來會有甜味。甜的程度取決於加入烈酒的時段;越早加入烈酒則酒中剩餘的糖分越多,如果在糖分都發酵完畢後才加入烈酒的話就不會有甜味了。

最有名的加烈葡萄酒有葡萄牙的波特酒(Port)、西班牙的雪莉酒(Sherry)等等。


四.加味葡萄酒(Aromatized Wine)
以一般葡萄酒作為基酒,添加藥草、香料等材料去增加味道,就是加味葡萄酒;加味葡萄酒常常也會經過加烈處理。

最有名的加味葡萄酒是苦艾酒(Vermouth),它是以陳年過的一般葡萄酒(大部分是白酒)調入苦艾(Wormwood,一種多年生植物,有苦味,可作為藥用)的萃取液製成。歐洲在中世紀,甚至更早,就有這種在葡萄酒中加入藥草和其他材料的做法,主要是做為醫藥用途。今日苦艾酒常見的喝法是調成雞尾酒,非常有名的「馬丁尼(Matini)」雞尾酒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苦艾酒。

其他台灣消費者比較熟悉的加味葡萄酒有Dubonnet(法國品牌,紅白都有)、赤玉紅葡萄酒(Akadama,日本Suntory公司銷售百年的產品)和公賣局玫瑰紅酒(從酒標上可知添加了人工香料和糖)。可能很多台灣人喝的第一口葡萄酒,就是上述的這些產品吧;由於它們都帶有甜味,以致於誤導了許多人的觀念,認為紅酒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