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東龍島 假日士多

假日士多

地址︰東龍島山間(由渡船碼頭步行約十五分鐘可至)
電話︰ 2798 8877/2560 9491
營業日期︰逢星期六、日、公眾假期
交通︰從三家村或西灣河乘街渡前往/逢星期四、六、日及公眾假期開航/來回船費$30

假日士多,是個傳奇。隱在東龍島深處,僅周末假期營業。下船還要攀上山,千山萬水才到達。
看似遺世獨立,寂寂無聞。但曾往訪者,原來並不乏人。
彭定康衛奕信曾蔭權梁朝偉王菲鍾建民……還有許多如你如我的平民。來行山來露營來拍戲來攀石……甚至來結婚的都有。他們來到,喝一啖汽水、吃一口麵,然後題字,然後拍照,然後離開。
年復年,日復日,留下一牆的題字照片和無數的回憶,伴着兩個八旬的老人,戀戀不捨的,守在這遙遠外島上,藍天碧海,清風明月,度過餘生。

關於東龍島

香港有二百六十三個島嶼,東龍島為第九大,古代為軍事用地,擁有炮台、石刻等古蹟,沒有原住民。後炮台荒棄,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寮屋住戶,主要靠養豬、種菜為生,近年陸續遷出,至今全島居民不足廿名。

有一個地方,有藍天,有碧海。

東龍島,守在鯉魚門對開海道上的一個小島。
由筲箕灣坐船前往,半個小時就到達。小島陡峭,景點不多,人們來,多往山上的清代古炮台遺址,及海邊斷崖遊覽,途中,一定會經過假日士多。
到過假日士多的,都會對一屋的題字和照片,留下深刻印象。
「嘩!馬德鍾、馬浚偉、蔡少芬呀!」「咦!彭定康一家呀!認唔認得呀?」遊人一邊觀看一邊發現一邊讚嘆。
「呢度人少,無綫成日入嚟拍武俠劇 o架,阿馬浚偉、蔡少芬,著住古裝嚟食麵㖭。
呢!梁朝偉呢張相好耐喇,八十年代佢同無綫入嚟拍戲,我又冇相機喎,好在佢隨身袋住呢張,仲簽埋名俾我。」
一個嬌小老人家,喊大嗓門向遊人介紹。
她是店主劉雪,八十六歲,跟同年齡的丈夫李惠忠,相依相守,一起經營這士多,每逢假日,就在這兒賣汽水賣涼茶公仔麵,已四十年了。
兩老很有心,店子雖只做些蠅頭小生意,但卻一絲不苟。涼茶自己煲的,餐蛋麵煎得香脆才上桌,還有自家包的餃子,在偏遠離島上,算是人間美食了。
他們也很照顧行山人,有時見遊人在路上抹汗,會善意邀請,「入嚟坐下先啦,唔使食嘢 o架!」
店前涼棚柱上,又懸着東龍島地圖,如海報般大大張,對正山路,專登讓途經者看見。
見旅客圍攏,李太還會趨前派發自家印製的地圖影印本,仔細講解。
「沿返呢條路,行半個鐘就見到懸崖喇;想近近哋,可以穿過士多,行出後門唔使五分鐘就睇到佛堂門海峽。」
他倆仿如東龍島大使,對這小島的一切,十分自豪,常戳力為小島推廣。
箇中原因,並無任何利益關係,純粹是,他們真的很愛這小島。

外島風景佳絕,也跟其他山嶺一樣,愈上高山,視野愈開闊。

看到路上這牌子,就知士多在不遠處。 

遊人經過,李太着緊介紹行山路徑,反而忘記叫人幫襯。

太太在屋前指路,李先生也要後勤支援。

她和他,就在這裡建桃源。

那愛。發生在四十年前一個初夏。
那時李生和李太,不過是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李生是公務員,當汽車內櫳維修技師,李太是家庭主婦,帶着五個小孩,在筲箕灣廉租屋居住。他倆沒啥嗜好,就愛郊遊,聽人說東龍島風景優美,就來了。
蔚藍的天空,翠綠的樹林,湛藍的大海,清新的空氣,震撼了着兩個城市人。
回到筲箕灣的廉租屋,李太還是惦念不忘那鳥語花香的世外桃源,就老纏着丈夫想法子,李先生因是公務員,認識不少政府部門,打聽到可以向寮屋部申請建牌照屋。
程序也不複雜,選好一塊地,申報,獲批後按規格建屋,就能擁有使用權。

名人、明星照片掛在當眼處,常吸引遊人駐足觀賞。

舊照片多如擺展覽,也盛載不少香港集體回憶。

李太聽到消息,樂不可支。好呀好呀!星期日我們再去那山崗視察。
當時是 1968年,東龍島約有八戶人家,養豬種菜,俱為牌照戶,見有新朋友加入,都樂於傳授經驗,又借出翻啄、泥鏟教二人開墾土地。
建屋位置,他們不考慮最愛的小山崗,而是選了旁邊一道斜坡,刻意保留山崗原貌。
只是,要移平那斜坡,可一點不易,二人每逢周末假期,一定回來開工,翻泥掘土,也整整花了兩個年頭,才平整成一塊空地。
復又耗用一年,鋪英泥、搭木材、蓋屋頂, 1971年,才將屋子建成。
這屋子,手工粗糙,間隔不講究,甚至建材也是亂來的。
原來當年屋子建到一半時,碰上物價波動,英泥竟漲價十倍,屋子上半部就臨時改以木材取代。如此不像樣的屋,換轉是別人,肯定看不上眼,但對夫婦倆來說,每寸土、每根木,皆親手建成,都灌注了極深厚感情。
那感情,相比用金錢購買房子,直不可同日而語。
李太看着這屋,暗忖,自己跟丈夫都快四十六歲了,十年後他退休,我們可以住進來,每天坐在小山崗看日出日落,享清福。
沒料到,這小小的茅舍,成了他們人生的轉捩點。

因忙於招呼人客,到夫婦倆開飯,已經下午。

身處山間,格外開懷,現場笑聲總不絕於耳。

世外桃源中,有一份對人的關愛。

轉捩點,也和愛有關。
李家有五名子女。當年父母掘地建屋,他們已是中學生,習慣自由行動,也沒跟來東龍島幫忙。
屋建成後,一個二個卻老實不客氣,時不時就說要來度假。
每一次,李先生都會預備十罐八罐汽水,放進背囊,從街渡碼頭一直揹往山間屋內,給孩子們來享用。
那時島上沒電力供應,當然也沒有雪櫃,他就連冰塊也一併運來,回到屋子,將尚沒溶掉的半包冰急急倒進水桶,「冷藏」汽水。
其他來露營的學生,在荒山野嶺,瞥見這屋內竟然有汽水,紛紛前來求讓。見到李太開炊,甚至開腔要求吃碗麵。
李太見學生和自己兒女年紀相若,動了慈心接濟,慢慢人們就當他是經營的士多。
但她不是,她從沒正式營業,也不是每星期都開門。直至一次,發生了一件事,才改變了夫婦倆的想法。
「有次有對夫婦嚟到摸門釘,佢兩個陰功呀,嗰陣一日得一班船,島上又冇電話,叫天不應,餓足一整日。第日我知道,覺得好唔好意思。」
李太至今說來仍多少帶點歉意,自此,她便把茅廬變成士多,將營業時間固定起來。

無建築物阻隔的大海,市區鮮見。

從街渡碼頭步至士多,會經過一段小山路,景靚,也易行。

洪聖古廟約建於清道光之前,位於新碼頭旁,不妨一到。

懸崖曾發生誤墮意外,另外有人不知崖下為攀石區,竟肆意投石。李太遂去信政務處申請豎立此牌,同時提出兩項警告。

這裏一度是全島唯一一間士多,無綫幕後書法家錢康曾以此題字。

露營區離士多不遠,士多亦設有洗手間、沖身房等供免費借用。

開天闢地,就靠一雙手。

既做了士多,就自覺對遠遊小島的遊人有份照顧的責任,那時島上甚麼公共設施都欠奉,水、電、電話全都沒有,晚黑要摸黑走路,懸崖斜坡又多,非常危險,其他居民無動於衷,李太性格主動,到處積極張羅。
「首先修好條路先,以前行山要踩黃泥路 o架,好多人跌倒受傷,我都跌斷過手。後來我就的起心肝向路政署申請修路。」島上山路分幾階段進行,至 1984年完工,政務處專員還頒發嘉許獎狀予李太。
其他設施,亦靠她四出奔走爭取。搭配蓄水池的水喉管,水務署吩咐她往九龍理民府的皇家倉自取,回來再自行搭駁。她和丈夫兩個人,又車又船,自行付費,還托着大批水管,千山萬水抬上山,逐條逐條接駁。
到電話,要聯絡電話公司開戶口,起初島上沒電,電話公司只能給她安裝電池式電話,需晚晚充電,但於孤島已算一大突破,她還特地拍照留念。
電力更麻煩,舊時沒電,只能點汽燈,她多次去信電燈公司申請,一直沒回音。
等呀等,一直到八十年代尾,電燈公司才致電告知,駁電纜工程就快動工了,這一等,已是廿年光景了。
「政務處專員都笑我開發咗個島。」她一直鍥而不捨,不純為自己方便,更多是為這小島能發展,好惠及遊人。

1984年山上行人路興建完成,李生李太跟政務處專員合照。

有了電話後,山上有任何受傷意外,士多都可以即時找水警。

天然崖壁險峻多變,是攀石人士考牌勝地。

東龍島有兩個公眾碼頭,舊碼頭供街渡使用,新碼頭就近假日士多,供遊艇、水警停泊,一旦混淆隨時錯過尾班船,切記。

就是這大自然景致,吸引着李生李太每星期回來。

一雙手,為你和我辛勞。

經過四十年發展,今天東龍島,水電已齊備,路也修得好走,碼頭也建了兩個,遊人要來,着實是方便了許多。
又因政府早年開放了炮台古蹟,慕名者紛至,士多也因而熱鬧起來。
只是,新來的遊人,總帶着都市的習慣前來,餐牌怎麼得這麼少選擇?
即食麵有沒有出前一丁?有沒有魚蛋雲吞?八元罐汽水,怎麼貴過市區那麼多?
要求愈來愈多,原本打算在小島享受閒暇的老夫婦二人,也因此愈來愈辛勞。
店子周六、周日營業,但兩老要用上三天時間準備,逢周三就返來開工。
執拾、打掃、浸冬菇、洗五花茶材料。洗菜、摘菜、煲五花茶、羅漢果、切菜粒、包餃子。
搬抬、搬櫈、搬木招牌、把鑲滿相片的發泡膠版逐一逐一釘上……
兩個老人家,疲於奔命,但仍一絲不苟。做飲料的檸檬,李太要逐一清洗,再逐一抹乾;做冷飲的冰塊,必須用熱水,水滾了要先攤涼,待涼了又要倒入冰格冷藏。
就是一罐汽水,一罐午餐肉,一隻雞蛋,他們都花了大量心力。
因為她們不欲積存食物,怕不新鮮,加上入貨量少,沒批發商接單送貨,物資要自己從筲箕灣超級市場正價購買,然後僱船家運往碼頭,貨物就靠人手逐少逐少用手推車運上山,每次入貨,搬上兩三小時沒說得準。
「有時貨多,就要請船家幫忙搬運,一工三百,連同租船費四百五十,你話士多有乜錢賺?」老人家說。

菜心逐條清洗、逐條摘去爛葉,才肯拿去落鑊。吃的是老人家心機。$18

紅腸魚片公仔麵$20
紅腸魚片必先落鑊煎香才放進湯麵,香脆可口。

餐肉雞蛋公仔麵$20
雞蛋、午餐肉份量足,公仔麵獨沽一款公仔牌冬菜味,別無他選,像到朋友家作客。

韭菜冬菇水餃公仔麵$27
李太自家製餃子,有冬菇豬肉及韭菜豬肉兩款,餡料豐厚得令人驚喜。

五花茶(左)、羅漢果要煲上大半天,才會如此清潤。$13

山水綠豆冰清香帶甜,綠豆與海帶都多。$14

一份愛,感染一家人。

但有些事,就是難以用常理解釋,也不可用金錢來衡量。
像李生李太的女兒枝園,五十多歲,見父母辛苦,看不過眼,每星期都放下自己家庭不顧,為父母作跑腿,推汽水、搬枱搬櫈,周日繁忙時段,又入來指揮大局,買賣傳菜收銀洗碗一腳踢。
「咁辛苦,我都唔知點解要咁做,都係為阿爸阿媽囉!佢哋係都要做,我費事佢哋出意外,咪入嚟幫手囉!」枝園說。
枝園自小體弱多病,父母入東龍島建屋,她從沒幫過忙。
後來結婚生子,專心當家庭主婦,對父母這山間生活本來提不起興趣。
只是近十年,她眼見兩老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母親患上老人哮喘,發作時咳嗽不停,父親早幾年骨膜炎惡化,走路時更須靠手杖支撐,但還是要堅持經營這沒錢賺的生意,那份矢志不渝的感情,把原本不感興趣的她也感動了。
「唉!呢度係佢哋一手一腳建立嘅,係佢哋嘅世外桃源,一草一木,始終都有感情嘅!」枝園說。
家裏的成員,也被兩老的堅持觸動,偶爾也會進來幫忙,五弟、四妹,幾個第三代的孫子有空都會進來幫爺爺嫲嫲手,一間荒山小店,竟成了聚合家人感情之所。
李生李太每見到兒孫進來,都笑得合不攏嘴,開心不已。
「佢哋入嚟幫手我哋好開心,我哋每年年初二都會全家聚喺度食九大簋,呢度係我第二個家嚟 o架嘛!」李太邊招呼客人邊說。
風,從崖邊的大海吹過來。門外的草,被風吹得搖擺像浪。兩個老人家,在士多中起勁地招呼客人。
彷彿又回到,四十年前年輕的歲月,最美好的時光。

母女倆逛超市,有誰猜到原來是入貨做生意?

貨物會從新碼頭登岸,離士多約兩分鐘路程,但山路陡峭而窄,也不無艱辛。

氣來氣喘,她還笑說輕鬆,因為從前沒這新碼頭,父母要揹着貨物走十五分鐘山路,還更辛苦。

士多內有汽水櫃,也有蚊香、藥物、乾糧等發售。士多盡處,則是二人起居室。

每見有粗活,三女枝園(左)都會搶着幹,不想父母太拼命。

廚房工作,多由四女枝麗擔綱,她本身有正職,假期來幫忙,純為孝道。

五子寶鈿當水吧、樓面,有空檔又飛奔入後欄洗碗,務求減輕父母工作。

寶鈿兒子 Leo,平時最愛打機,只有嫲嫲這山間小店能令他放下遊戲機,幫忙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