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MK 潮記秘製牛雜

潮記秘製牛雜

地址/登打士街 55號 6號地舖(好景商場斜對面)
電話/從缺
營業時間/ 1pm- 10pm

旺角花園街南段,有間街頭雜食店,開業未及半年,生意好到不得了。
事頭婆單邊利剪噹噹響,手法純熟,腸肚肺膀,炆得香噴噴。
店名潮記秘製牛雜, 1950年代紮根旺角,由走鬼檔做到入鋪,歷經兩代。
年前在太子水渠道揚名,年內加租遷到現址,近兩年,第三代也來幫忙,一個後生女,開朗健談,最愛搞爛 gag,用大拇指指向鼻尖,自稱 CEO。
這 CEO名銜,前頭還要加上「牛雜」兩個字,有 gimmick,夠 MK。
而且寓意深遠,背後,其實有段故事。

邊個話,牛雜唔可以潮爆!

未聽故事前,先光顧她的牛雜檔。
才發現,一代新人勝舊人,當今開雜食店,跟舊時擺小販檔大相逕庭。以潮記為例,佈局、裝置都經過精心鋪排,招牌、 Banner又大又醒目。醒目旗幡,大字標題生「財」魚肉。舊店旺場相片,高高掛在門前。連蔡瀾撰文稱許的文章,亦給放大張貼出來。
不買走?檔口安一塊不鏽鋼長板充當吧枱,暗窄後巷頓變立食區,模擬日本橫丁,食客食得開心,就會來多碗。雖云小食,但色、香、味、聲俱全,紅噹噹的牛雜,剪得鏗鏗鏘鏘。旁邊的炸豬大腸,在油鍋裏噼嚦啪啦,有聲有色又有味。再旁邊又有碗仔翅、生菜魚肉湯,吃的口味也多,大包圍梗有一款啱口味。

放大圖片

午飯、晚飯前後最忙,學生、 OL、電車男都會來。

放大圖片

事頭婆芳姐操剪刀總愛順道打打拍子,但玩得多,半夜試過手抽筋。

現代化經營,一洗過往賣牛雜的老套,全賴 CEO女兒 Beryl的安排,她今年三十二歲,九年前加拿大約克大學經濟系畢業,回港先後於新鴻基、長江任職企業保險經紀,再修畢 MBA,兩年前帶着新思維及一腔熱血,回鋪頭幫忙。
那時店子還在水渠道舊址,她初試啼聲,又設計新招牌,又自創押韻順口溜,甚麼「秋風起、涼涼哋,整碗牛雜暖暖哋」,食正後生仔女的潮語風格。人也不害羞,看檔時興起就背誦,途人果真受吸引,鋪面不時圍滿顧客。
只是店子後來因業主加租結束,但附近街坊、隔鄰商鋪仍戀戀不捨,因為牛雜實在好吃,腸肚肺膀骨,炆得香濃入味,軟韌各有口感,蘸點芥辣辣醬,滋味到不得了。
四個月前終於找到新鋪,這鋪位前幾手都做不住,惟獨潮記剪刀一剪,人群旋即蜂擁而至,昔日墟冚重現。因為牛雜水準仍舊維持,色、香、味、聲俱在,背後中堅,不是年輕 CEO,而是 CEO母親,事頭婆芳姐。

放大圖片

舊鋪熱鬧場面,已給 Beryl拍攝並印成單張,於新店派發。

放大圖片

年輕顧客都愛倚在吧枱開餐,方便兼有風味。

放大圖片

水渠道舊鋪取名美味店,捧場者眾,蔡瀾曾撰文稱讚,明星如譚詠麟、馬德鐘也是熟客。

放大圖片

傳統牛雜剪刀幾近絕迹,芳姐索性一口氣買下幾十把備用。

一日牛雜婆,一世牛雜婆!

一頭短髮的芳姐,原名吳若蘭,今年已屆五字頭,有副硬朗的形象,早在水渠道年代已響朵,名震旺角一帶。
走在街上,準有人認得她,她也自嘲像個名人,一舉一動備受留意。
說得也是,因為她在旺角一帶打滾,大大話話四十多年。
十歲不到已跟父母在鴉蘭街大世界戲院前擺牛雜檔,打後數十年街檔謀生,由牛雜妹做到牛雜婆。
父親其實不想她做牛雜妹,她是大女兒,父親疼她,賣牛雜賺到錢,讓她入讀名校聖羅撒小學,希望洗脫貧賤。開學第一天,步行回校,校外泊滿砵砵車,同學們像小公主般出場,阿芳看楞了眼,第二天起父親每天租白牌車,讓女兒也有點排場。但始終階層有別,有次老師碰見阿芳賣牛雜,未幾全校目光都變得異樣,被歧視的感覺,至今難以磨滅。
「所謂名校,個個眼角生喺頭殼頂,連修女都係咁,我喺裏面一個朋友都冇。」阿芳懂事,從沒遷怒父母。只是自卑感,暗自在作祟。
十八歲,她投考女警,想改寫命運。「阿爸問我第時上司要你拉小販,
你拉定唔拉?我答唔到。」結果她留在檔口。
十九歲,她遇上一個男人,再度閃現希望。對方是隔鄰檔口賣豬腸粉的,
學歷高、有見識,看檔時英文報紙不離手,阿芳見他文質彬彬,家境亦不俗,覺得可以附託。
「佢出手好豪,我考到車牌,成架二手 Copper送俾我。同佢一齊,好似升高咗個層次咁。」但這只是泡影。她二十四歲結婚,同年生女,一心養尊處優做少奶奶,豈料翌年失婚。
「奶奶話我食佢嘅、住佢嘅,要我交返啲嫁妝出嚟,我即刻搬走。後來個女有病,做老竇嘅連睇都唔睇吓,我索性搵律師辦分居。」

放大圖片

芳姐失婚,父母從沒給壓力,更視孫女如珠如寶。

放大圖片

吳潮俊生前頗懂得生活情趣,連郊遊都帶備爐鑊炒飯。

放大圖片

未有新鋪位前,潮記停業數月,芳姐說見不到街坊熟客,感覺很失落。

從一度仰慕的夫家跑出來,她更加畏懼別人的目光。「個個睇住我大,返嚟看檔好似公告天下我衰咗咁。」她一度帶着女兒遷往他區,要過了兩年,才克服心理障礙,重回旺角作馮婦,從此再沒離開旺角。
對家裏這街邊檔,芳姐又恨又愛。因這檔小生意,令一家保有溫飽,弟妹更得以升學。
87年,父親患上腎病,她更堅定不移,留在店中工作。
為替父親籌措醫藥費,她跟母親沒日沒夜賴在金聲戲院前,日間怕驚動小販管理隊,賣不會冒煙的缽仔糕。通宵時段,再賣生意好的炸豬大腸。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政府部門放假,沒人拉小販,她和母親拿拿臨將車仔推出鬧市,把握每分每秒,賺多幾塊錢。
失手就擒,還是有的。有次走鬼,芳姐不慎跌了一跤,幾個小販管理人員立時將她按在地上,在場的新聞攝影記者,咔嚓咔嚓照個不停,芳姐覺得屈辱至極。
「我都走唔到啦,使唔使搵幾個男人㩒住我呀,旁邊啲街坊都睇唔過眼,鬧到媽媽聲。」
她憤慨地說,聲調特別誇張,原來眼眶紅了,想引開我的注意。
即使受苦受罪,她沒再指望改變。至此人生已成定局,她認命,辛酸錢不易賺,但,賺得總比別人多。錢賺到就可給父親最好的,其他病人要往醫院洗腎,她買下兩部洗腎機,讓父親在家裏進行。
「我唔食都要俾醫藥費佢。阿爸一直咁錫我。」幾年後、 1994年,父親病逝。

放大圖片

誠興號是區內的椰子香料老字號,芳姐喜歡她貨品流量快、夠新鮮。

放大圖片

牛雜新鮮、雪藏貨互相搭配,以防羶味過濃。

在芳姐眼中,父親是個本事的男人。即使街頭小食,製法、用料,自有一套板斧。芳姐總愛跟在父親身後,到新填地街誠興號買香料。潛移默化,現時店子幾款小食,都配以獨一無二的汁醬,且全部自家調製。
每隔十來天,她就沿父親生前的路線,往誠興號入貨,老闆李先生跟她熟稔,見有記者訪問,笑笑口搭腔:「我哋交易咗兩代喇,佢同佢老竇一樣,唔理價錢,專係買靚嘢。」
煮牛雜,她用越南桂皮、廣西大紅八角等香料,加入藥材,調校秘製醬汁。
煮魚蛋的咖喱膽,又用多款香料粉加藥材混成,紅椒粉、黃薑粉、甘草樣樣有。
連給人客蘸燒賣的辣椒豉油,她也自己炮製,看她示範,芫荽、洋葱、香葱、蒜頭、香茅……芬芳撲鼻,煎煮至少半句鐘,再加豉油及東非辣椒乾,邊攪拌邊煮,合計逾一小時。
幾款汁醬,她視乎流量輪流烹製,如此一來,幾乎隔天就要製作,店子淺窄,她要縮在一角,彎低腰遷就座地爐頭,當醬汁滾個沸騰,即使現在冬天都大汗淋漓。如此辛苦,她還是抗拒坊間的現成醬汁。
「買現成料又貴又唔靚,自己做其實成本仲平,但就好味得多。」說成本平,是她忘記計入更加貴重的工夫錢。「街頭小食,都係手板眼見工夫啫。」她又妄自菲薄。
女兒 Beryl忍不着說:「媽咪就係咁,剩係耷低頭做嘢,唔識得宣傳。」
號稱牛雜 CEO的她,回來幫忙,正是要為母親謀變革。

放大圖片

炸豬大腸$10/一串
採傳統製法原條炸,炸好隨即切片奉客,盡可能留住肉汁。

放大圖片

牛雜$20/一碗
香口入味,膀、腸、肚、肺、骨有齊,偶然也有沙瓜、牛椗等珍貴上雜。

放大圖片

魚蛋豬皮蘿蔔$20/一碗
蘿蔔清甜、魚蛋豬皮爽口,咖喱汁香辣、不涸喉。

放大圖片

魚肉燒賣$6/一串
燒賣是批發商交來的貨色,精髓在秘製辣椒鼓油,相當惹味。

放大圖片

生菜魚肉湯$10/一碗堂食
鯪魚肉夠彈牙,吧枱上的菜甫可免費取用。

阿媽賣牛雜養大我,一啲都唔簡單。

Beryl回來,帶着一番雄心。
她銳意把店子形象年輕化,除了登報賣廣告,又在 facebook上開設潮記牛雜群組,籠絡一班年輕客人,又計劃將來生意上了軌道,會開一間有得坐的牛雜小食車仔麵餐廳。
「 CEO要食腦 o架嘛!我哋睇長遠發展嘅!」
她和母親有着不同的思維,母親強調力不到不為財,她則注重管理,自己站高一線掌舵看遠景。
像食物製作,她至今只學會了做碗仔翅及生菜魚肉,複雜得多的牛雜,仍由母親及請回來的阿姐代勞。
「要發展唔可以乜都自己落手落腳,粗重嘢可以請人做,你識管理就得。」
她的目光,半點沒有市井牛雜妹的影子,這還得歸功於她母親,因為母親從小就致力培養她成材,助她走出牛雜妹的宿命。
「媽咪自細唔鍾意我喺條街度,成日叫我留喺屋企好過。」她說。
芳姐認為,旺角街頭雜,出入的人,又打交又食煙,女兒多留一會,學壞機會又高一點。總之留在街上就有千樣不好。於是,花盡九牛二虎之力,安排女兒出外留學,千方百計送她遠離這階層。
母親如願以償, Beryl最終留學加拿大,學成歸來,回港在上市大機構任職,連 MBA都完成了,本應平步青雲,但 08年金融海嘯,卻將她的心態完全扭轉。
「金融海嘯殺埋嚟,大老細全部關水喉,我哋公司第一時間講明,出年冇人工加;但係工作照舊喎,仲成日俾上司追 quota。」
逐漸逐漸,她覺得上班很乏味;反而周末、周日,偶爾往鋪頭幫忙,更感有趣充實。後來,發展到一個地步,竟然選擇全職回來幫手。
母親期望她往外闖,女兒卻選擇回來,命運真諷刺。
辭職那天,上司跟她聊了良久,原來對方家裏也有檔雜貨鋪生意。
「佢鼓勵我放開成見,咩嘢理論都好,要運用就要將佢生活化,冇話街邊鋪用唔着嘅。」

放大圖片

芳姐視供養女兒為最大成就,常說:擺街邊檔都供到佢讀大學,我好有優越感。圖為 Beryl碩士畢業留影。

放大圖片

任職企業保險經紀,被派往巴黎受訓,文職打扮的 Beryl,跟現在判若兩人。

Beryl像給點化了,對母親過往的付出,體會更深刻。
「媽咪成日忽略自己嘅成就,實情佢做街邊、賣牛雜、單親養大我,一啲都唔簡單。喺佢個年代,絕對稱得上時代女性。」
女兒沒有被受歧視的陰影,態度比較豁達,聽見母親被喊牛雜婆,就先發制人,自封牛雜 CEO,以諷刺化解諷刺。
母親自卑心結難解,她將牛雜、豬大腸包裝成潮流小食,告訴所有人街邊有「正嘢」,為外公、外婆、母親追回幾十年來的價值肯定。
「街邊又如何?好食就係好食,無論喺邊度,我媽咪嘅牛雜都係煮得香噴噴,鉸剪都咁響噹噹。」
宣傳措施上場後,鋪頭人氣旺了,不時有年輕人拿着雜誌廣告按圖索驥, CEO之名,彷彿由戲言變真實。但 Beryl深知,沒有母親的拿手牛雜,任何措施都是假。同樣地,沒有母親用心良苦的栽培,也不會有今日的 CEO。
子女事業有成,向來是對為人母者最大的回報。如果這成就,正正來自最初讓母親吃盡苦頭的同一門事業,那吐氣揚眉的意義,豈不更令人快哉?

放大圖片

後生女熱心,抓起地拖,不覺不覺連隔壁診所門前都一拼清潔。

放大圖片

女兒愛跟人客打交道,一心想留住熟客,母親起初不明白,常以為她只懂玩樂。

放大圖片

外婆近年較少外出,這次特地亮相給記者拍照,芳姐緊張母親身子,入夜轉冷立刻要她披回外套。

放大圖片

母女情,從來最教人感動,後生一代又有她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