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老人癡呆

由於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逐漸老化,人口組合改變,疾病的模式也從而變更。隨�醫學�生的進步,人口平均壽命延長,各式慢性疾病漸成常見疾病主流。「癡呆症」便是其中一種病例。據統計,美國有五百三十萬人患上老年癡呆或相關疾病。本港人口面對相同問題,估計到2033年,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為長者,而其中三成會患有老年癡呆。

 

判斷力受損

 

老人癡呆並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一組影響日常生活的病徵病狀,其中以記憶力流失和判斷力受損為最主要病徵。因為腦部的不同區域受損,引致不同病狀,包括溝通困難、無法學習新資訊、無法計劃和組織事情、運動功能失衡、性格改變、無法理解事物、易激動、幻覺幻想受別人迫害等等。

 

醫學上能導致老年癡呆的病因數以十計,而病者更可以同時有數項病因引致老年癡呆症候群的出現。病因中以「阿茲海默氏病」最重要,佔50%病因。阿氏病有基因病源,故有一定遺傳性。病理學上,有「蛋白纖維結」和異常「澱粉樣蛋白斑塊」的形式,引致大腦受影響區域的功能受損,無法正常運作,並表現為日常生活的功能病徵。

 

「血管性癡呆」佔20%40%,由中風和微細血管梗死引致。這類病者中有膽固醇和其他的心血管病因素相連極大。其他病因有前額葉癡呆(10%)、柏金遜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抑鬱、病毒感染後併發症、酒精中毒、維生素缺乏等等。

 

患上老人癡呆症的病者甚少主動求醫,因此,如發現家人或朋友有以下病徵,請向家庭醫生求證或尋求社福機構協助【註】。

 

一、失去短暫記憶,影響自我照顧能力。

 

二、執行熟悉的工作亦感困難。

 

三、語言表達或理解有困難。

 

四、對人,時間及方位感到混亂。

 

五、判斷力減退。

 

六、思路,計算困難。

 

七、亂放東西。

 

八、情緒,行為易變無常。

 

九、性格輕變。

 

十、失去做事的主動性。

 

醫生會考慮安排進一步測試,如血液化驗去尋找可治療的病因。造影方面,磁力共震和血管造影可確定腦部受損的範圍和程度,如海馬區和大腦整體萎縮等等。專門的測試有β殿粉樣蛋白和尿液自由基。

 

由幼年做起

 

老人學科研究發現,若能及早辨識患者,病發的中期可用藥物控制病情,將病情延緩發展,防止惡化,令病者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研究指出處方藥物如「多奈呱」、「卡巴拉丁」(屬膽�酯抑劑),得到美國藥物管理局的認同,對輕中度老人癡呆病者有一定療效。其他坊間大熱的用品如銀杏、維生素E,功效則仍未有科學確定。

 

而癡呆症患者亦可能出現不同的行為問題,或有幻覺、恐懼、易激動和暴力傾向,亦有因日夜顛倒而有睡眠的問題。醫生可與家人和照顧者商計,採用適當的抗抑藥和精神科藥物控制病者的行為問題,減少不必要的意外和問題。

 

患者日常自身生活功能亦未必全部退化。適當的訓練如定時往洗手間如廁,可減少失禁和尷尬,並減輕挫敗感;正面讚賞、技巧訓練往往能加強患者的獨立能力。協助病人照顧者亦同樣重要。研究指出病人照顧者如得到適度支援教育,可減輕照顧者承受的壓力。雖然這些課程對病者本人的病情並無改善,但可有效延遲病者入住終極老人院舍的日子。

 

整體而言,防止老人癡呆得由幼年做起。從小保持健康生活、飲食習慣;幼兒智力發展得好,大腦便更健康;改善成年人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高熱量食物),控制好慢性病(血壓、糖尿);計劃好退休後的生活,參與社區支援組織的長者文化社交活動,都和處理老人癡呆有重大關連。

 

另外,賽馬會耆智園正聯同其他相關機構,舉行一個「新意尋名你有say癡呆症正名比賽」,為「癡呆症」尋找一個更貼切、更適合的中文名。有興趣者可參考 http://www.jccpa.org.hk/c-renaming.html網址。

 

老人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得正視問題,各方位地作好準備,迎接必然的明日,幫助長者積極健康地度過晚年。

 

註 香港老年癡呆症協會23382277;網址www.hkada.org.hk

 

陳選豪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