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YL 石崗咖哩餐廳

石崗咖哩餐廳

地址:元朗阜財街 14號地下 7號
電話: 2488 7885
營業時間: 11am-3pm, 5:30pm-11pm

香港人。
廣義來說,是指在獅子山下拼搏的同一班人。
但當中有一班人,活在同一社會,一樣奮力求存,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接納。
他們來自巴基斯坦,擁有三粒星身份證,卻囿於不一樣的臉孔、語言和文化,連找一份工作都難。
於是,他們團結一起,幾十年來,在同一屋簷下,守望共濟。組球隊、搞福利會、辦中文輔助班,協助鄉親鄰里融入社會,形成自己的一個救生圈。
這一切一切,都由一間咖喱屋開始。

雖然隱身在工廠大廈裏,但中心的裝修樸素中見伊斯蘭特色。

趁聚會結束之前, Liaqat亦加入祈禱。

禱告時間一到,大夥兒向着麥加方向頂禮膜拜。

石崗咖喱。飄在祈禱聲中。
大日子,免費吃

星期日下午,石崗咖喱餐廳的老闆 Liaqat和員工推着疊滿塑膠箱的手推車,進入葵涌某工廠大廈。塑膠箱內都是膠袋,袋裏有一個飯盒和一罐汽水,飯盒盛着馳名的石崗咖喱。
這一天,他們又做到會服務;不過不是一般到會,而是免費到會。
免費,因為這天是大日子。幾位剛從麥加朝聖回來的巴基斯坦人,向同鄉分享他們的旅程和經歷──對於回教徒來說,去麥加是人生大事,是回教的「五功」之一。成年教徒一生至少要去麥加朝聖一次,歸來後會被稱呼為「 Haji」,是備受尊敬的名銜。
族中的長輩都來了,連巴基斯坦駐港領事都親臨祝賀,輪流上台發言,時而激動,時而溫柔。台下信眾專心聆聽,頻頻點頭附和,又跟着唱歌、祈禱。
Liaqat到步時,聚會已差不多完結。他指揮好同來的人把箱子放好,便走入同鄉當中,加入禱告。然後,聚會結束,大家起來離去,臨走前每人分得一袋食物,晚飯有了着落。
大人物們則留步,圍着剛打開的摺枱坐下來,邊吃邊聊。吃甚麼?印式燒雞、咖喱牛肉、印度黃飯、烤薄餅等,都是石崗出品。事實上,三十多年來,每逢居港的巴基斯坦社群有甚麼重要聚會或節慶活動,都由石崗咖喱餐廳供應食物。

Liaqat(左二)一早就來到打點。

飲盒內有飯有咖喱,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Liaqat游走於桌與桌之間,招呼同鄉,順道寒暄一下。

Pak-Islamic Centre以捐獻作經費,是居港巴基斯坦社群一個聚腳的地方,平日亦會辦些電腦班、中文班、英文班給巴基斯坦和本港小孩及年輕人。

人幫我,我幫人

「每一次食物都是免費提供給與會者的,費用則由我和幾位經濟環境較好的鄉里輪流支付。」這一次就由 Liaqat出錢。
「巴基斯坦人在香港生活的最大問題是財政,通常得丈夫工作賺錢養一家五六口,有時甚至因為言語不通而找不到工作,所以每逢大時大節我們都想大家快快樂樂大吃一頓。」
以前,在港的南亞裔人士,很多都加入紀律部隊當警察、懲教人員,或者做金融及私人機構的護衛和保安員。今天,當本地人都失業時,他們便首當其衝,就業情況就更為險峻,很多不會說中文的,只能當地盤散工。
雖然 Liaqat只懂說簡單的廣東話,但幸運的他在 1985年來港時,可以投靠隸屬英軍的叔叔,在他的石崗軍營餐廳內幫忙,總算有頓安樂茶飯食。
難得的,是他對同胞感同身受,自己上了岸,反過來幫人。
「人幫我,我幫人。叫得少數族裔,我們的人數已不多,自己人更加應該幫助自己人。」他說。

巴人的困苦
Muhammad Ameen,佳美謙夏美士多老闆

 

「找不到工作,惟有和同鄉夾錢開士多。」

「我 1993年來港,起初還可以找些地盤工做,後來經濟變差,工作難找,地盤工有一天沒一天的,我便和六個同鄉夾錢,在元朗開一家賣家鄉食品的士多。
你說我們巴基斯坦人多做生意的?實情是我們找不到工作才做些小生意謀生。我又不會說廣東話,找工作更困難,亦沒有中國人朋友,生活圈子只在同鄉多的新界北,有問題也只可找同鄉幫忙。
幸好以前有工開時儲了些錢,我才有本錢做生意賺生活費。不然可能要像一些潦倒的同鄉一樣,要向政府申請綜援。」

曾施恩的,一劇也未敢忘。

大學畢業後便與石崗咖喱餐廳結緣, Shaffi由廿二歲到四十七歲都在餐廳內外「服務人群」。

得人恩果千年記,原來也是巴基斯坦人的美德。
最先幫助 Liaqat的,是他的叔叔 Shaffi。那時他在巴基斯坦讀畢大學,卻畢業變失業,父親於是致電叔叔看他可有辦法,叔叔二話不說便着他來港。
隸屬英軍的叔叔,因為已屆退休年齡,但又不願離開軍隊,軍官便給他一個地方,讓他在石崗軍營內辦一家石崗咖喱餐廳,服務其他軍人和家屬。 Liaqat來之前他一直 one-man band打理餐廳,每天煮五款咖喱,每款賣十多元,日賺兩三百元。
後來 Liaqat來了,他多了一個幫手,本來樂得輕鬆,但不久卻因心臟病發而去世。

自學自救出生天

來港才一年的 Liaqat變得舉目無親,只得自己繼續經營叔叔留下的餐廳。他沒有忘記叔叔的恩德,餐廳一直沒有改變名稱,仍然沿用叔叔的名字: Shaffi。
就是顧客今日仍然叫他 Shaffi,但他半點也不介意,因為這餐廳本來就是他叔叔的。
不過初接手餐廳,他要肩負大廚工作,苦不堪言,不諳廚務的他,惟有買些食譜書回來照着做。臨危受命,咬緊牙關的邊學邊幹,因為餐廳規模不大,這個廚房初哥倒也能應付,慢慢甚至練出一身廚藝。
「人家煮咖喱煮一大鍋賣一天,我每次只煮約三四十人的分量,賣完再煮,咖喱新鮮,味道更香。」
但好景不常,初時,軍營裏住有二千個軍人家庭,餐廳又不用付租金和水電煤氣費,即使食物賣得便宜,生意仍尚可;後來,家庭數目日少,只剩幾百單身軍人,生意便變得不足。還不到三十歲的 Liaqat,不甘心收入愈來愈少,於是大膽向軍官提出,開放餐廳給營外公眾。
「我的生活費全靠餐廳生意來支持,軍隊沒有給我任何津貼,我又沒有其他資源,那樣要求都很合理。」
和許多巴基斯坦人一樣,為了生存,他開始自救。

香蒜黃豆,$42是巴基斯坦菜,在石崗軍營年代已有賣,咖喱香加蒜香,配味淡的黃豆最佳。

當年在昂船洲軍營開分店,軍人送他牌匾。

石崗咖喱餐廳原名是 Shaffi's Curry House。

石崗時期的石崗咖喱餐廳,環境以現在標準來說算簡陋,屋頂只用鐵皮。

路不轉時人去轉

那時營內有四個球場:足球場、欖球場、木球場和曲棍球場,都由相關體育總會管理,很多市民會在周末來軍營球場打球。 1992年,石崗咖喱餐廳正式對外開放,這班打球的便成了餐廳的重要顧客。
「營內環境清幽,綠草如茵。雖然沒有冷氣,但我將桌椅放到戶外,又撐起太陽傘,營造 country club的感覺,大家都很喜歡。所以每逢周末,餐廳一定坐滿食客。」他自豪地說,還試過一日做過千位客人的生意。
石崗餐廳接受營外顧客後,在體育界聲名大噪,連九龍東及昂船洲軍營都邀請他去開分店。當時的九龍東軍營就在九龍塘,餐廳同樣對外開放,令石崗咖喱之名得以衝出新界。警察、海關等政府部門要是有甚麼活動,更會慕名請 Liaqat做到會。他一個人兼顧不來,開始請廚子幫忙,石崗咖喱餐廳從此不再 one-man band。
那時生意大好,他卻不打算擴充,還一心準備將餐廳結業,隨英軍撤退回英國。然而,英軍的飲食由外判公司海陸空軍衛生福利機構負責,而該機構最後拒絕聘用他,令他赴英好夢成空。
「我一直待在軍營裏,對外面的香港社會認識不多。」他據理力爭,甚至上訴,結局仍然是「滯留」香港,十分徬徨。
「人的意願未必是神的意願,我只能盡力爭取,但決定權在神。或許祂想我留在香港。」
路不轉人轉。於是,他開始計劃留港的生活。

串燒羊扒,$88
用的是新西蘭羊扒,香料味濃,入口嫩滑。

印度香料雞,$56
南印食譜,帶椰汁香,不嗆不辣。

炸辣椒,$18
青辣椒釀入羊肉碎和薯蓉後炸熟,不能吃辣都別試。

英國熟客離開前將訪問 Liaqat的報章剪下影印給他。

舊時在軍營,他(前排左二)會跟熟客一起打木球。

巴人的憂慮
Zaig Ali,商人, Pak-Islamic Centre義工

「巴基斯坦人,連租屋都有困難。」

「現時政府雖有資源給少數族裔,但經重重關卡後,到我們的手時只剩很少。所以我們巴基斯坦人很團結,不團結也不行,若不集中處理政府資源,更難有效運用,幫助有需要的人。
說社會上沒有歧視是假的。我們若非自幼稚園起便入讀本地學校,中文程度便遠遜本地人,升學困難,將來就業就更難。事實上,即使我們有學歷,但因外表不同,仍然常常面對工作歧視,甚至連租屋都有困難,經常被拒。那些反歧視法,漏洞甚多,形同虛設。
而除了種族問題,我們還要面對本地人也在面對的問題,例如青少年毒品問題。雖然我們的宗教不容許吸食毒品,但年輕一代總有誤入歧途的機會,因為本地社工文化不同,他們未必能有效幫助我們的年輕人,我們得自己去解決和輔導,靠的全是義工。我們不團結怎麼行?」

從石崗,走出元朗市區。

石崗美食,出爐,!

留港的第一件事,是要衝出已沒前路的石崗軍營。
但 Liaqat來港多年,一直只在營裏生活,對外界根本沒有認識。只元朗,近石崗,是他唯一接觸過的社區。於是,他便膽粗粗到元朗揀鋪開餐廳。
1996 年 10月 13日,元朗石崗咖喱餐廳正式開幕,開始了他人生新一頁,也意味着未來要接受比過往要大許多的挑戰。
「我的一切由石崗軍營給我,所以自己開餐廳都沿用『石崗』之名。」

中巴大融合

完全脫離軍隊後,他知道要獨立生活,一定要融入社會。他在餐廳內主動結識本地顧客,去買菜時又跟本地人多聊幾句,雖然已過了學習語言的黃金年齡,但言語不通並非障礙,他靠着少少廣東話多多英文,盡量多與人溝通,希望融入社會。還好之前因為做生意,結交了一班球會、警局的本地朋友,總算有基本社交圈子。
石崗咖喱在獨立前已打響名堂,獨立的路便相對容易。雖然因為成本效益關係,花個多小時煮咖喱已不可能,但 Liaqat仍堅持自己入廚,且不限於傳統口味,反在傳統印巴食品上加以創新,希望吸引更多本地客。
見香港人愛吃海鮮便煮原隻咖喱蟹,又引入新西蘭羊膝做燒烤;薄餅五花八門款式多多,連紅色的雜菜薄餅都有,最啱貪新鮮的本地人。
為了生存,他甚至加些中式食品如炒菜心、西檸汁蝦球等;還從家鄉進口市面少見香甜、當造的巴基斯坦芒果。
他又很會宣傳,吩咐侍應站店門外,只要有人稍在門口停留便送上一張 A4大小的餐牌;送貨的公司車又裝飾得充滿印巴特色,走在街上相當矚目。鋪頭加上從前儲下的到會生意,石崗很快便站穩陣腳。還試過在灣仔開分店,可惜因加租結業收場。

現時餐廳日常事務主要交由弟弟 Imran打理, Liaqat則主力接到會訂單和處理社區事務。

從小入讀本地學校的話,巴基斯坦人可學好中文。

去年 Liaqat盛裝去領獎。

印式咖喱蟹,$99
特別為嗜海鮮的港人而製,甜、酸、辛、香、辣五味紛陳,很惹味。

同是香港人

自己站穩了,他沒有忘記同鄉,開始參與鄉里和社區事務。
「五年前有一位警察朋友問我可願意當他們和巴基斯坦社群的橋樑,我一口應承。」
他着手搞一些專為巴基斯坦小朋友而設的興趣班,先從小孩入手,功夫班、木球日,一個接一個出現。平時受本地小朋友歧視的巴籍小孩,樂得有個宣洩的機會,紛紛來報名。
他見有成效,又組織一些共融活動,讓本地和巴基斯坦裔的青少年一起踢足球等。隨着日子慢慢過去,多少幫助了巴人融入社會,孩子的父母也不再那麼害怕香港警察。
Liaqat還當起輔警來,並曾以「少年警訊」的名義帶本地和巴基斯坦小孩到武漢學功夫,去年更獲警隊頒獎嘉許。
「我是第一個巴基斯坦人得到香港警察列隊致敬!」他慶幸自己當年沒有去英國,不然未必能得到多數族裔的認同。所以說,世事無絕對。
就是因為世事無絕對,他更希望以個人經歷幫助和鼓勵同鄉。
「我由最初的舉目無親,到現在受港人尊敬,中間都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軍隊給我機會、食客給我生意、同鄉替我工作。」
所以除了與警方合作,他還和一些同樣留港多年的長輩組織了巴基斯坦福利會,註冊會址就是石崗咖喱餐廳,貫徹他以餐廳服務人群的宗旨。
「餐廳是服務業,雖然是一門生意,但我都本着服務人群的心,盡力讓大家吃得盡興而歸,結果是這餐廳帶給我金錢、朋友和經驗。現在我有能力,透過餐廳去幫助別人,只是回饋社會。」
助人自助,是社會最珍貴的風氣。自己人幫自己人是理所當然,不同種族的互相幫忙,其實亦是人之常情。互助互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更何況我們活在同一屋簷下?

藏紅花黃飯,$18
用的是印度香米,煮成黃飯後加藏紅花去炒,配咖喱吃最佳。

餐廳現址的前身都是印度餐廳,留下的泥爐一直沿用至今。

巴人的掙扎
阿德,天恆邨恆運樓互助委員會主席

「政府帶頭聘用少數族裔,其他機構便會跟隨。」

「我的祖父、爸爸都是香港警察,我從小讀國際學校,長大去了英國進修。雖然不會讀寫中文,但懂廣東話,大家都接納我,還推舉我做大廈互委會主席。
不過,下一代沒那麼幸運,不會讀寫中文的話,找工作很難;所以我一直向政府爭取給工作機會予有學歷又操流利廣東話的巴籍年青人。如果政府帶頭聘用少數族裔,其他機構便會跟隨,不致於他們現在連地盤工都難找到。
其實巴基斯坦人若打算長期留港,便得讓子女就讀本地學校,學好中文。我向政府申請辦中文班,就是希望幫助他們。不過,很多家長害怕子女入讀本地學校,會因融入中國文化而脫離回教文化,又怕兒女與中國人談戀愛,由回教徒變成佛教徒。」

巴人的願望
阿健,古思雅古蘭經學校主席,巴基斯坦福利會副主席

「我想幫小孩入學,或協助患病的同鄉回家鄉、介紹工作。」

「我和 Liaqat去年成立了巴基斯坦福利會,主要想幫小孩入學,或協助患病的同鄉回家鄉、介紹工作之類。凡有巴基斯坦節慶又會開派對,讓大家高興一下。
我和他都是老香港。我操流利廣東話,幾乎認識所有元朗、天水圍的巴基斯坦人;他人脈廣,認識很多警察和公務員,方便申請政府設施如大會堂之類舉辦活動。
我們都鼓勵大家融入本地社會,但亦主張保持本族文化,所以退休後我開始教古蘭經,希望年輕人持守回教信仰:懂得尊重人,清心廉潔,不吸毒,不酗酒,不賭博。」